从这里开始是正文
横滨市繁殖中心的饲养鸟类2
最后更新日期2024年4月1日
介绍霍奥阿卡特基・刚果孔雀・越南雉鸡
霍奥阿卡特基Waldrapp Ibis
<学名> Geronticus eremita
全长70~80cm,身体是有绿色光泽的黑色,小雨覆盖是青铜紫色,嘴和脚是红色。随着成长,头部的羽毛脱落秃顶,颈羽也变长了。雄性比雌性稍大,但雌雄没有明显的外表差异。生活在小群比较干燥的地区,以蝗虫等小动物为诱饵。在高悬崖的岩石架上形成殖民地营巢,雌雄共同进行孵卵、育雏。离合器尺寸为2~4。雏鸟大约28日孵化,40~50天就离巢了。
到17世纪为止一直分布在欧洲,现在只生活在土耳其和摩洛哥等地,被指定为濒危物种。在土耳其,靠近叙利亚国境的东部Birecik只剩下55只,在摩洛哥的Souss-Massa国立公园等地只剩下220只左右,生活在阿尔及利亚的个体群被认为是接近灭绝的状态。
另一方面,在饲养下,以欧洲的动物园为首,世界上饲养了约1000只,一部分机关也在推进野生复归计划。
刚果孔子孔子孔子孔雀
<学名> Afropavo congensis
刚果孔雀是只生活在非洲大陆中央部赤道附近,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低地到海拔1200米的热带雨林中的孔雀的同类。
全长60cm~70cm,体重1100g~1500g,雌雄几乎是同大。雄性有白色长长的冠羽,裸露的喉咙的皮肤是红色,从胸到下面是深紫色的羽毛覆盖,上面是深绿色,尾羽的前端和中雨覆的前端有蓝色的金属光泽。没有其他的孔雀、圣兰、孔雀类可以看到的长而漂亮的羽毛,也没有漂亮的眼珠花纹。雌性也不像雄性那么长,但是有茶色的冠羽,喉咙是红色的,从胸到下面是茶色的羽毛覆盖,背是有光泽的绿色。
白天主要生活在地上,晚上睡在树上。吃果实、种子等各种各样的植物、昆虫等。
据说野生下没有特别的繁殖期,繁殖受降雨状况的影响。发情开始后,雄性竖起尾羽,展开白色的冠羽,一边发出和格鲁格鲁咕噜咕噜的声音,一边接近雌性求爱。巢是在地上或树上建造的,1离合器会产2~3,最大会产6个鸡蛋。抱卵只有雌性进行,雏在28日左右孵化。
育雏由雌雄协助进行。雏鸟从出生开始就有翅膀,出生后5天就可以慢慢飞了。雏开始是黄色和茶色的斑驳花纹,虽然不能区分雌雄,但是出生后3个月后羽毛就会变长,变成雌雄各自的羽色。
刚果孔雀发现于1936年,比较新,在此之前孔雀的同类只分布在亚洲,人们相信不会在非洲生活,所以当时让世界的鸟类学家大吃一惊。当地很早就采取了法律保护措施,现在捕获也是需要特别许可的稀少动物。美国从1949年开始,欧洲从1957年开始饲养,现在全世界大约饲养了100只。在统治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比利时王立安特卫普动物园,管理刚果孔雀的国际血统登记,设立基金致力于在饲养下的保全。
在日本饲养的只有横滨市繁殖中心。
越南雉鸡Vetnamese Pheasant
<学名> Lophura hatinhensis
只分布在越南中部的安南山脉中部和北部非常有限的地区。
全长58~65cm,体重约1,100g。雄性全身是深紫色光泽的暗蓝色,短有白色的冠羽。眼睛周围是红色的皮肤裸露出来,求爱的时候会把这个皮肤扩大。雌性全体呈褐色,下面、风切羽、尾羽呈黑色。眼睛周围皮肤的裸露部是红色的,但是不像雄性那么大。另外,雄性的中央尾羽是白色的,和同样生活在安南山脉中部的科产经(Lophuraedwardsi)有区别,但是雌性没有这个特征,外表上不能和科产经区别开来。
栖息地是海拔50~200米的再生林和常绿树覆盖的低地,喜欢植物茂盛的沿河地区,以种子、果实、昆虫类等为诱饵。离合器尺寸为4~7个鸡蛋,孵卵时间为21~22天。雏上面是茶褐色,脸和下面是淡黄色褐色。
以前被认为是科产经的亚种和完全不同的独立种,但是由于根据不足,最近作为科产经的变异个体来处理。
由于栖息地的消失和狩猎压力等原因,野生几乎看不到,在国际自然保护联合的红名单中作为科产经被指定为近灭绝物种(CR)。
关于本页的咨询
页面ID:260-798-970